原标题:《加油!向未来》第三季开播,以“科学+”方式突破圈层文化实现大众传播的路径
最近一条短视频火了,在各个平台被广泛传播,这就是中国首只无壳孵化的小鸡跟大家见面了。从我们几乎每天都可能会吃到的鸡蛋,到毛茸茸、能跑会动的小鸡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不禁令人惊叹生命诞生的奇迹。这枚颇有意义的鸡蛋,从第二天开始有了血管,第三天显示了微弱的心跳,直到第21天孵化成功,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没多少人亲眼见证过。
这段视频,就来自于央视8月12日开播的《加油!向未来》第三季节目。与以往科普节目不温不火的状况不同,每一季《加油!向未来》都会引发大量关注和社会热议。第三季开局即制造了科普类节目的话题爆点。为何节目中的实验能够在大众层面广泛传播,并在知乎等垂直平台引发讨论?从这一季的《加油!向未来》中我们大家可以管中窥豹,一探科普节目从大众领域向知识阶层突破的传播路径。
想探寻一档科普节目如何引发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真相,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节目本身。在融媒体发展已成为趋势的大浪潮下,内容的传播早已变成了全方位、多渠道的立体式推进。
《加油!向未来》还未开播前,节目组的官方微博就推出了一组名为#21天无壳小鸡孵化记#的系列视频,通过新媒体手段,获得了6000万网友关注。它的出生过程被来自萌宠、影视、育儿等多个领域的几十位微博博主转发评论,获得上亿网友持续关注。
这一事件的相关话题先后多次登陆微博话题榜和热搜榜,包括央视新闻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点赞和转发,并获得了人民网、新华网、中国网等上百家媒体的报道,成为了今年网络流行中名副其实的热点事件,这只小鸡也当之无愧晋升为萌宠网红鸡。
同时,节目组还发起了给小鸡的征名活动,给科学实验增加了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。因为这只小鸡是在亿万网友的见证下,在一只茶杯中诞生的,所以最终被命名为“小茶缸”。网友的各种评论也十分具有喜感,“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”、“注定不会被吃掉了”、“这将是第一只受到国宝待遇的鸡”等,开启了互动嗨模式。
因为节目未播就引发网友围观,所以这只小鸡在节目中的一举一动也非常关注,甚至连著名主持人撒贝宁,也因为与这只小鸡的神奇互动而被网友们玩出了迪士尼“小公主”的新梗。
在节目录制现场,当撒贝宁对小茶缸说:“加油!你可是中国第一只无壳孵化出来的小鸡,你要清楚自己身份的特殊哦!你承载的可是重要的科研任务。如果你听懂了就张个嘴。”小鸡真的张开了嘴而且鸣叫了一声,回应了撒贝宁的要求。
网友们由此脑洞大开,因为撒贝宁这种能够与小动物“对话”的特殊能力,将他封为了迪士尼公主。作为一档科普节目,作为一名严肃认真的央视主持人,网友们这样的玩法,画风也是有点歪楼啦!但是,正是因为网友们这种思维发散式的创作,才让这档节目跨出了中规中矩的纯科普领域,在节目原有的“舒适区”外,产生了带有病毒式传播特征的新亮点。
如果说无壳小鸡的孵化体现了科学的温度和生命诞生的神奇,那节目中的另一个大型实验可就堪比好莱坞大片了。
一枚时速6000公里的穿甲弹,穿透十层厚钢板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,被超高速摄像机镜头捕捉下来,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画面效果。在节目播放过程中,弹幕出现了大量军迷网友“壮哉我大中华!”、“只有央视能这样搞”、“吓得裹紧了我的小棉袄”、“大国利器,太牛了”等评论,无不体现出网友对我国军事实力的自豪感,以及对节目实验方式的惊叹。
节目现场还请来了“中国铸剑人” 99A坦克穿甲弹总设计师崔晋,解析了穿甲弹弹头的构造原理,并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最高奖获得者王泽山,现场揭秘我国制造的穿甲弹威力。让这些科学家们与观众现场见面,为节目科学严谨性背书的同时,也为这些国之栋梁收获观众发自内心尊重的机会。
《加油!向未来》第三季节目,首先从内容创新出发,或带领观众看见所未见、或从生活细微处入手,解密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。内容的创新,引发舆情的涟漪效应,使得网友自发参与,从而使得节目口碑得以迅速发酵。
看了《加油!向未来》第三季首期节目就会发现,原来生活中处处皆知识、点滴蕴科学,上学时课堂上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、原理、知识点,如果换个角度去看,竟是如此的新奇有趣。
冬天我们用的暖宝宝发热原理,是分子摩擦生热,还是化学物质吸收了氧气发生的放热反应?电磁炉的特性是什么?飞机的起飞降落是顺风还是逆风?我们常吃蜂蜜,但是在蜂巢系统中,蜂王和工蜂的性别是雌性还是雄性?人们日常佩戴的珠宝,水晶、黄金、钻石,哪一个在1100摄氏度时还能保持不被融化?
这些知识点,从生活中出发,但是每个问题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。《加油!向未来》虽然是以科普节目为定位,但它的实验、话题等视角,既来源于科学、又不仅局限于科学,通过“科学+”的方式,扩大了科普节目的内容边界和观察视野。
众所周知,科普类节目不好做,因为节目中既要展现科学知识点,又需要有趣的电视化语言表达。这也使得科普节目很难形成社会层面的热议话题,因此科普节目的电视化设计必须突破传统思维,与当下社会热点结合,辅以电视化的手段,呈现出科学中最有趣、丰富的一面。
科学+的思路,其实是将科学为线索,探寻所有的领域,从生活到军事到体育,小到我们日常生活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的物品,例如塑料、电磁炉,大到我们平时难以见到的穿甲弹,这一些都会让科学变得不再枯燥,而是变成让人大开眼界的有趣现象。
科学+的背后,是科学与生命、军事、艺术、体育、航空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结合,只有让科普类节目变得形式丰富,或者满足大家的好奇心,或者与人们息息相关,才会突破窄众人群,实现大众化的传播路径。
对于科普节目来说,它原本是面向广泛受众的节目形态,但这样的节目往往容易陷入两难境地。如果内容太浅,则不能满足更多精英人群对知识的渴求;如果涉及太深,又容易陷入枯燥境地难以被大众所接受。
如何在兼顾大众人群的同时,满足知识阶层的需求,是科普节目能否做精的关键。而《加油!向未来》从第一季到第三季,可以发现深耕各个受众圈层的用心。
例如中国首只无壳小鸡的孵化,它在全球范围内可能不是首例,但会让受众感受到生命的不易。它的传播路径已经突破了常规科普节目的受众,扩散到了育儿、萌宠等各个不同受众群,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。
就穿甲弹来说,这样难得一见的场景,不仅会吸引普通大众,更会吸引军事迷们的关注。国产穿甲弹的实验,在知乎等垂直平台引发军迷们的关注,这些都是节目既兼顾了大众对科普节目趣味性需求,又满足了知识阶层对知识点深入探讨的成功案例。
此前的科普类节目因为对不同用户的需求点辐射甚少,使得节目没办法实现大众层面的真正普及。未来,科普节目的创新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更加鲜明的特色,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千人一面的内容,而需要对不同圈层人群感兴趣的内容做深耕,才是突围之道。
虽然科普节目难做,数量少且爆款难出。但是在科技强国、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,文娱领域在此方面是不能缺位的,必须要有寓教于乐的内容呈现。央视作为最有责任、有担当的媒体,也需要在科普节目的探索中,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。《加油!向未来》正是因为在用户层面的深耕方面下了功夫,将用户细化、按圈层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传播,实现了内容与用户痛点的无缝对接,才可以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